祠庙卷——攸县坪阳仙女壇
2013-11-07 15:38:09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攸县风物 | 编辑:颜洪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0586

  在攸县坪阳庙乡笔伍、龙泉两村交界处,黄竹泉组海拔230米的山峰上,有座仙女壇。仙女壇的得名,渊源于民间关于明朝封疆大吏熊廷弼的一段传奇故事。

  据当地九旬老人李三阳生前的讲述,明朝万历年间,有个尚未发迹的书生叫熊廷弼,流寓到江南攸县,有一天路经坪阳庙乡笔伍村仓下,看到天色不早,便在此地秀才王三命家借宿。两个文人碰在一起,便互相题诗作对“以文会友”。王依托自己深宅大院,家财万贯,以倨傲的口吻出个上联:“树大根深,不栖无林之鸟。”熊马上脱口接道:“河滩水浅,难藏有角之龙。”对后便走了。次年二月,待到春暖花开,熊再次来到笔伍仓下,当晚独自展开随身携带的被子躺在王家江边古桥旁的肉铺上过夜。这晚,王三命梦见一只大白虎睡在自家门前的肉砧上,第二天清早起来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门前一看,肉砧上果然躺着一个人。又是他!于是,王又作诗二句来调侃熊:“燕子衔泥二月时,先生失馆将何之?”熊揉着朦胧睡眼应对曰:“凤凰飞出丹山外,暂借梧桐栖一枝。”王三命得知熊确有真才实学,便燃放鞭炮将熊迎进家门,让两个儿子拜其为师,而后熊在王家执教十余年。后来,熊进京应试,王家便拿出银两资助他上京赶考。熊果然时来运转,一榜高中,当上朝廷的一名大官,官至辽东经略。由于他国事繁忙,无暇回访王家。王家看到熊一去杳无音信,就修书一封差人送往京城。熊阅后差了使女张氏,带上一块木牌匾、一把小蒲扇、两只小杯子、五片旱烟叶作回赠。王家见之不悦,心想:我家待你不薄,你却当官忘义,送我如此些小礼物!于是,将这四件小礼物抛弃在水塘里,按口信而将张氏暂留家中。一个月后,熊从京城寄来一信,信中告之说:一把小蒲扇为“犀牛望月扇”,只要一打开,便能发出金光闪闪的毫光;一块木牌匾为“龙阶尺木”,是用天竺(印度)进口的檀香木精制,由熊廷弼亲书的墨宝;两只小杯子为“二龙杯”,只要盛上酒水,杯中就会飞舞两条金龙;五片旱烟叶为“五马排烟”,吸烟时,烟雾中便能见五匹金色骏马飞驰;张氏叫张秀芹,是熊送给王家看护家园的女保镖。王家这才惊讶不已,原来都是宝物!于是,王家立即差人搬来水车排干塘水,说来真怪,宝物光鲜亮洁,一尘不染。一一验证,果然是信中所述的稀世珍宝。王三命又将张氏纳为妾,不久张氏便怀了孕。有一天,王家突然遭到山寇抢劫,张氏立即打开来时所带的一担行笼,从中取出盔甲和刀剑,全身披挂,飞到王家牌楼的鳌头上,倒挂金钩,顿时将强盗吓得魂飞魄散。但她在这次显露身手中导致流产。身故后,王家将张氏葬在现在的“仙女壇”。

  过了许多年后,一位善识风水的法师保惠丹师选择这块山青水秀、翠峰奇突的地方结草为庵,诚心修炼,兴建土木为庙。为了纪念张氏,在庙中塑有一尊仙女娘娘,又将此庙称为仙女壇。庙分前后两栋,前栋仙女壇,后栋观音堂,左边日仙宫,右边月仙宫。从此,壇内香火不断,一派仙气。

  民间故事传奇未免略显荒诞,但熊廷弼与王三命确实有其人。同治版《攸县志》“流寓”卷载:“熊廷弼,江夏人,少落拓。历洞庭,上湘江,旅于攸。与茂才王三命、周元相友善,因受徒王宅,历十余载。所赠诗章,王氏裔孙,至今珍藏之。”“杂识”卷载:“王三命,字对名,沉深好学,与江夏熊廷弼为莫逆交。熊未第时,曾寓攸邑,王延至家塾训子。每赴武昌秋试,同舟唱和。熊曾手书‘龙阶尺木’四字赠王,笔力苍劲,其额至今犹存。后熊经略东北,赋《鸿雁来宾》诗寄王,诗见旧志。”同治版县志载熊廷弼《鸿雁来宾为攸邑茂才王三命赋》云:“秋风萧飒朔寒侵,日见南天候雁临。远道不堪霜雪景,高骞宁有稻梁心。一行阵列青霄影,千里书传紫塞音。此际横空惊旅思,谁家对月又清砧。”

  仙女壇处于平丘地区的众山之巅,也与兵事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北伐战争时期,“南兵”、“北兵”在这里发生过“拉锯战”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这里是攸北暴动大队长刘迪生的前沿阵地。抗日战争时期,这里是监视日本侵略兵来乡侵犯的瞭望哨所。解放战争时期,这里是中共地下组织活动的重要据点。

  仙女壇,解放后倒塌。近年,当地百姓和王氏后裔,齐心合力,筹资百万,将其重建,规模空前。从远处遥望,仙女壇象一头雄狮独蹲众山之巅,镇守在坪阳庙之东大门。放眼南眺,天台塔与仙女壇形影相望,在轻轻的薄雾里矇胧相携。仙女壇建有两层楼高的“七仙亭”,六栋五间的“元女宫”,富丽堂皇的张氏陵园。“噹噹”的庙钟不时响起,来往游人络绎不绝。

  作者: 李放鸣

责编:颜洪

来源:攸县风物

攸县新闻
成长ABC
攸视频
直播视频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